辽宁山东U21篮球赛爆发激烈群殴,三年停赛引发全网热议

2025-09-27 15:50:44 2563

这份处分尺度前所未有:两边包括黄秋实在内的核心成员全都直接停赛三年,还有好几个人、两队主教练和领队则是八场禁赛,连两支球队下赛季的U21资格都彻底被撸没了。

这样的结果掀起了舆论狂潮。

如果说来一场群殴已经够震撼了,篮协的大棒砸得更让人后怕。

对于这些年仅20出头、球员出身青训的孩子来说,三年禁赛几乎等同于断了职业路。

球员、教练消息封锁到现在都还没正面表态,两家俱乐部不久后放出的道歉信,字字句句瞧着憋屈、痛心,却也止不住这个结果已经无法逆转了。

身为看热闹也揪心的球迷,我翻了下社交平台,评论区沸腾一片。

一派说小伙子血气方刚,三年禁赛是不是太赶尽杀绝,许多球员才刚起步,这一刀下去就废了前途;另一边则拍手称快,毕竟拳头再大也不能凌驾规矩之上,赛场不是宣泄愤怒和冲突的地方。

还有相当多的人把话题转向了更深层——是不是青训教练本身就不过关?

我们的青年篮球培养,莫非只教技术,没真正把纪律和体育精神当回事?

其实,这点还真不是空穴来风。

最新中国篮协的2024年报告就提到,青训教练队伍中,有62%的人没接触过心理学相关培训。

难怪像这样临场情绪失控、暴力冲突反复重演,教练自身都不懂怎么引导“刚出头的小伙子”缓解压力,最后只会在场边喊加油、拼命、赢球,没人关心球员能不能把情绪收拾好,赛场秩序等于自生自灭。

我一想到这儿,脑海中忍不住闪回过去几次类似群殴。

比如2016年那场广东和四川的CBA总决赛大打出手,那时涉事球员被禁赛半年——结果状态一落千丈,职业生涯直接打了个转身。

国外做得更狠,NBA发展联盟有过一次著名斗殴,联盟直接终身禁赛,以儆效尤,场上的拳脚彻底和职业生涯画上等号。

从这个对比看,中国篮协这回也算起了狠心,至少态度清晰——打架就不让你打球。

话又说回来,这场风波其实累积了更多行业的隐患。

U21联赛晋级规则极度功利,什么“赢球至上”的压力灌输给教练、球员,细究起来,赛场上没人把体育精神、集体荣誉上的那点理智当回事。

看看青训体系里,顶格严惩暴力的案例才15%,多数都是草草了事,这次的重罚也像是补交作业。

被重罚的不只是在场的球员、教练,整个济源赛区作为东道主,承办资质将悬;赞助商们也开始动摇,担心品牌沦为赛场暴力的背书,甚至有企业表示会重新评估合作,青年联赛的商业价值,或许在一夜间大打折扣。

这些现实的问题,说到底都在拷问中国篮球的未来。

想赢,没错,可口号和拼劲儿之外,难道就容不下一丝尊重和冷静?

青少年本就容易冲动,教练和管理团队的作用原本是给他们兜底,教规矩、教情绪管理,甚至比赛输了也要让他们学会承担和自省。

否则,哪一天拳头和怒火取代了战术和技术,那篮球也就离本该有的美好越来越远了。

我甚至忍不住想象,如果当初黄秋实倒地那一瞬,场上的几个人能忍住没推搡、裁判和教练更果断地介入,结果或许就是一个技术犯规换来新一轮进攻,我们聊论球技而不是打架。

可惜没如果,30个人的群殴把一场正常比赛撕成碎片。

说到底,这不仅仅是一场球赛的崩塌,更是中国篮球生态圈的一次巨大警示。

规则的权威感从此刻被重新刷脸,是否能真的丢掉“只拼命不认理”的江湖气,还得看篮协能不能顺便借着这次风浪,重新修正青训和管理体系。

毕竟,一代人的热情和天赋,如果死在赛场混乱和情绪失控里,也真是中国篮球的莫大悲哀啊。

三年禁赛,看似冷酷,但愿能成为之后的警钟。

人们总喜欢说,打篮球的孩子热血、不服输,但真正的热血,应该是顶着压力拼搏、规矩内比拼。

未来的篮球赛场,我希望再没这样的“名场面”,有输有赢,但至少有教养、有底线、有值得被人记住的尊重与勇敢。

这场闹剧过去,回头看,也许正是中国篮球最该吸取的一堂课。

下次再聚,球迷们想看的,不该再是挥拳的瞬间;而是一次次传球、一次次争抢,一场输赢下的握手与拥抱。

这才是值得所有人骄傲的青年赛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